close

2012年精神分裂症更名三部曲創作徵文比賽佳作

精神分裂症更名統合失調/約帖

 

根據維基百科指出,2002,日本精神病學和神經學協會曾試圖將「精神分裂症」改名為「統合失調」,以改變傳統的字面上「精神分裂」帶給人們的誤解,並且這個新名稱是符合最新的生物-心理-社會模型的。

 我贊成以統合失調來代替精神分裂。事實上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工作職場上也可以有好的成就,但是必須透過藥物治療及深深陪伴的愛。

電影《美麗境界》描述精神分裂症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約翰·納許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真實故事,電影主軸多半著墨於納許精神分裂後,在兩個世界中遊走的經過。

 

約翰奈許於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研究所就讀,是優秀的學生,從這時開始他就開始了和精神病的長期抗爭,後來認識他的妻子結婚,他的異常行為愈來愈嚴重,終於他被送到醫院,透過精神科醫師的診斷及住院治療,他異常的行為舉止終於被診斷為妄想性的「精神分裂症」。
經過多年的奮鬥後,雖然他仍有不正常的幻覺,但是奈許卻能接受自己的精神異常,他知道如何跟他們共楚,透過醫藥及妻子陪伴的愛,他終於重返普林斯頓大學教書,並且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。

 

一般人對於精神分裂症通常認為是代表不治之症?人格分裂?這是代表羞恥的象徵嗎?根據康復之友的資料「精神分裂症」(Schizophrenia)一詞字根來自希臘詞根『schizein』(撕裂)和『phren』(心智),原始意思是指心靈的分裂,而中文診斷就直接翻譯為「精神分裂症」沿用至今。

根據維基百科說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)是一種嚴重精神疾病,症狀為思考方式及情緒反應出現崩潰。常見病徵包括幻覺、妄想及胡言亂語,嚴重者會有自毀及傷人的傾向,並出現社會或職業功能退化。患者通常於青壯年顯現初期病徵,其中約1.5%的患者終身為此病所苦。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方式為患者自述經歷以及觀察患者行為等。

 

我可以體會這種痛苦,我自己的病歷表曾經記錄上是憂鬱症及精神分裂症,主要的症狀是思緒容易混亂,比較嚴重的時候,會有幻聽及幻覺,情況到無法工作。思緒容易混亂,只能極力的思考及整理,過程是極其痛苦。可以這樣形容精神分裂的痛苦情形,聖經上描寫有一個希西家王招敵人攻打,向耶和華求救,過程中敵人使西西家王遭受傉罵的故事,他在極其痛苦的時候,會「撕裂衣服」,記得有位牧師這樣解釋,「撕裂」代表極其痛苦的心理狀態。

 

記得在醫務人員建議下,我申請了重大傷病卡領取手冊之後,記錄著「精神分裂症-永久疾病」,因為我發現自己不一樣的身分。但是通常我在告訴別人時,通常我只說我有憂鬱症,我不太會說我有精神分裂症,因為大眾對於精神分裂有負面的印象,除非是必要情況,例如公司投保團保的時候,需要資料審核,基於我是基督徒的立場,我不想說謊,我才會正確說出我的病名「精神分裂」,因為人們的不瞭解,而對此症患者戴上有色眼光,而這些正是患者最在意的。

 

於精神分裂症患者來說,生命是個艱難的過程。「想要和別人一樣」是他們內心最大的期待,為了和別人一樣。因為嚴重的時候,平日不只是「看」,卻「看見」別人無法看見的,不只是「聽」,還「聽見」別人無法聽見的;「幻聽」、「幻覺」而生活產生困難,「好像正常,但其實不正常。」外表的障礙容易被發現,但內在的障礙不容易看出來,語言的表達能力較弱及人際關係上的溝通障礙,是他們在社交上充滿挫折的主因。

記得我曾經詢問醫生,醫生說是腦中某些物質也失調的狀況,研究認為,遺傳、幼年環境、神經科學及心理與社會歷程是導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因素;現今未找出合理的生理病因。

 

盼望深深落入精神分裂之苦的人,可以一步步走向康復,從死蔭幽谷的陰暗面,可以在陽光下自由翱翔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st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